6月29日,随着首批居民接过金钥匙,上海最大规模“原拆原建”小区彭一小区正式开启回搬。这场持续20年的旧改攻坚战,不仅让2110户居民告别“老破小”,更开创了城市更新的“彭浦模式”,为超大城市存量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一、破局:从“蜗居时代”到“品质新居”

彭一小区始建于1955年,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70年风雨侵蚀下,40幢非成套住宅沦为“老破小”典型:282种户型混杂,厨卫合用、管线老化、渗水严重,居民排队如厕、轮流做饭成为日常。2019年启动改造时,这里被称作“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房型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

改造方案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

空间重构:17幢高层电梯住宅拔地而起,户均增加2-20平方米使用面积,实现独用厨卫、阳台全覆盖;

功能升级:配套地下两层停车库(1600车位)、社区养老院(172床位)、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文脉传承:80余棵古树、历史浮雕、碉堡遗迹原址保护,中心绿地立起“感恩石”,留住工人新村记忆。

二、攻坚:八难破局背后的“彭浦智慧”

面对“政策空白、设计极限、群众工作复杂”三重考验,彭浦新村街道探索出八大破解之道:

政策突围:无先例可循时,以“一户一策”争取产权房居民支持,增量面积由政府承担80%成本,换取100%签约率;

设计创新:282种户型归并为94种,预留冰箱位、可分隔起居室,满足全生命周期需求;

群众工作:发动300名楼组长、志愿者,用“见缝插针法”调解家庭矛盾,签约期创下99.95%的高纪录;

历史保护:迁移保护碉堡、浮雕,让“外宾接待室”场景重现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记忆延续。

三、标杆:“彭浦模式”的全国示范意义

彭一小区改造创造了多个“上海第一”:

规模之最:单基地改造面积8.6万平方米,惠及2110户,创上海非成套改造纪录;

速度之最:从签约到回搬仅用4年,较同类项目缩短50%工期;

理念之最:提出“小区更新带动社区提升”,将17幢住宅与商业、养老、文化设施整体规划,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跃升。

资金平衡术更显智慧: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增量房屋纳入保障房体系、停车位运营收益等组合拳,破解旧改“钱从哪来”的全国性难题。

四、展望:从“一地突破”到“全城更新”

随着彭一小区改造完成,彭浦新村街道成为上海首个告别“拎马桶”历史的街镇。但上海的城市更新脚步未停:截至2025年,静安区仍有17万平方米不成套住宅待改,全市正以“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节奏推进。

彭一小区的实践证明:旧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升级。当72岁的赵启明在新家阳台浇花时,他浇灌的不仅是绿植,更是一个时代的民生答卷——让工人新村的荣光,在电梯直达的云端,续写新的篇章。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