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矛盾:研报数据与实地调查的冲突

近日,关于“义乌商户大规模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报道引发关注。券商研报引用Chainalysis数据称,2023年义乌市场链上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并称“已有超3000家商户使用USDT等稳定币收款,月流水破10亿美元”。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义乌国际商贸城后发现,绝大多数商户对稳定币表示“不收、不懂、没听过”,仅极个别商家称“可收但小订单不做”。这一矛盾引发了对稳定币在义乌实际使用情况的质疑。

二、数据溯源:Chainalysis报告的“义乌数据”存疑

Chainalysis报告的真实性

Chainalysis作为区块链分析公司,其报告通常聚焦全球加密货币流动趋势。例如,其2024年报告提到,拉丁美洲(如巴西、阿根廷)因通货膨胀和外汇管制,稳定币使用显著增长,但未明确提及义乌。

研报中“义乌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的数据可能源于第三方解读或估算,而非Chainalysis官方直接统计。记者未能在Chainalysis官网找到直接支持该数据的原始报告,其官方博客仅提及全球稳定币流动趋势,未单独列出义乌。

义乌官方数据的对比

义乌小商品城(600415)披露的2023年业绩显示,其自有支付品牌“义支付Yiwu Pay”累计跨境清算资金超85亿元人民币(约合12亿美元),且主要支持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如人民币、美元)。

若稳定币真如研报所述“月流水破10亿美元”,则其年规模应远超义支付的总交易额,但官方数据中未见稳定币的显著贡献。

三、实地调查:商户与协会的普遍否定

商户反馈:几乎无人使用稳定币

记者走访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二区、三区的数十家商铺,涉及箱包、五金、玩具等多个品类,仅一家商户表示可接受稳定币支付,且明确“小额订单不做”。

多数商户对稳定币完全陌生,部分表示“只收人民币或美元”,甚至质疑稳定币的合法性(如“牌照都没开始发,怎么用?”)。

协会与货代公司的声音

义乌当地协会人士指出,会员单位中“使用稳定币结算的几乎没有”,认为稳定币作为“私人性质的加密货币”认可度低,难以广泛流通。

货代公司表示,客户通常通过银行转账或货代渠道支付人民币,“务实的人多,不玩虚的”,对稳定币兴趣寥寥。

四、法律与监管:稳定币跨境支付的合规性困境

境内禁止兑换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人民币与稳定币之间的兑换在境内被禁止。即使商户通过境外钱包收取稳定币,也无法合法兑换成人民币汇回境内,否则违反外汇管理规定(如“海关有货物出口,但银行无资金入账”)。

律师观点

法律专家指出,稳定币用于跨境支付需解决“兑换”和“资金匹配”问题。若境内卖方收取稳定币,需将其兑换为人民币以支付成本,但境内无合法兑换渠道;若不兑换,则资金流与物流不匹配,涉嫌违规。

五、结论:稳定币在义乌的“零星火花”与数据泡沫

实际使用极有限

义乌商户普遍以人民币、美元现金或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如义支付)结算,稳定币仅在极少数特定场景(如非洲、南美客户)中零星使用,且占比极低。

研报数据或存在夸大

Chainalysis的全球稳定币流动数据可能被误读或局部放大,义乌的“百亿美元流动”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更可能是特定场景下的估算,而非市场全貌。

监管与现实的双重制约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监管,以及商户对合规性、手续费的考量,使得稳定币难以成为主流支付工具。义乌的跨境支付创新更倾向于传统金融工具的数字化(如义支付),而非加密货币。

最终判断:稳定币在义乌的使用远未达到“隐秘前线”或“重要工具”的程度,研报数据可能高估了实际场景,而实地调查和官方数据更贴近现实。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