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顶级豪宅市场高歌猛进之际,核心区写字楼内悄然兴起一类“高性价比”产品——“行政公馆”。它们占据稀缺地段、坐拥黄浦江景,以现房形式推出200-300平方米的精装大平层,单价却仅为同区域顶级豪宅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低至约5万元/平方米,与环外新房价格相当,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豪宅火热与“伪豪宅”登场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上海总价3000万及以上新房成交915套,逼近2021-2023年全年水平。绿城潮鸣东方、上海壹号院等顶级项目频现“日光”或高去化率。徐汇滨江的绿城潮鸣东方开盘当日120套房源即告售罄,销售均价高达19.5万元/平方米,认购率近160%,触发5年限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批由老旧商办物业改造而成的“类住宅”产品卷土重来。它们打出“单价5万+,享一线江景”的诱人口号。例如,黄浦江畔某改造项目中,一套260平方米精装现房大平层总价仅1500余万元,单价约5.7万元/平方米。而同一区域真正的江景豪宅,如绿城黄浦湾、华润外滩九里等二手房,单价普遍在17万-23万元/平方米。
价差迷思背后的商业本质
巨大的价差源于其根本属性——商办用地上的“类住宅”。其操作模式通常是:公司整层收购老旧写字楼,经设计分割成数套大平层,精装后散售。陆家嘴、静安、徐汇等多区均有类似项目在售,价格普遍为同地段住宅的一半。
高性价比下的多重“暗礁”
然而,诱人价格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硬伤和风险:
高昂持有成本:商业水电费及动辄十几元/㎡·月的物业费远超普通住宅。
沉重交易税费:二手转让时,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综合税费可能高达房价的30%以上,极大侵蚀利润空间。
资产贬值隐忧:有中介坦言此类产品“年年降价”,早期买家面临显著资产缩水风险。
悬顶政策风险:上海当前政策仍明令禁止新增“商改住”项目。尽管部分城市(如海南万宁、湖南长沙)已出台政策支持困难商办项目调整用途,但上海尚未转向。业内人士警示:“自住风险相对可控,但未来转手时若遭遇政策严查或市场规范,流动性将严重受限,甚至可能面临合规性质疑。”
灵魂拷问:捡漏还是入坑?
当黄浦江风穿过落地窗,轻抚着每平方米5.7万元购得的意式大理石地面,一个尖锐的问题挥之不去:用三分之一价格换来的“顶豪”体验,是否值得押上政策合规性风险与资产持续贬值的双重赌注?这究竟是抄底核心区稀缺资源的良机,还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价值陷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