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上午11点,泰国宪法法院以“涉嫌违反宪法第160条”为由,悍然宣布暂停佩通坦·钦那瓦的总理职权。这一裁决,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泰国政坛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思考。

录音风波:导火索背后的政治暗涌

引发这场裁决的,是一段看似平常的通话录音——佩通坦与洪森的私下交谈。外界仔细聆听后发现,整段通话并无实质性的违法内容,甚至谈不上外交越权,仅仅是对某位泰国军区司令言论的温和评论。然而,这看似不起眼的对话,却在泰国政坛掀起了惊涛骇浪,最终演变成一次制度性的“冻结”。这一“冻结”,冻结的不仅仅是一段对话,更是整个钦那瓦政治路线在当下政局中前行的步伐。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合法的宪政程序。由参议员提请、法院裁定、总理职权中止,整个操作流程都在现行宪法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进行。然而,熟悉泰国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权力运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场“暂停令”迅速落地的,是泰国权力体系中深植已久的合谋机制——保守派财阀、军方、王室三方隐性联动,共同导演了这一看似司法、实则政治的裁定结果。

参议院,作为启动程序的表面推动者,其独立性早已荡然无存。根据2017年修宪后的规则,泰国参议员大部分由军方提名或保守派财阀间接支持。在议会结构中,他们扮演的不再是选民代表的角色,而是权力守门人。这种机制的设立,核心目的并非防止多数暴政,而是通过少数掌控形式,为选举政治加装制度安全锁。在本轮事件中,参议院迅速发难,成为保守集团“合法性攻击”的第一前台。

而宪法法院的角色,则更为微妙且关键。这一机构在泰国政治历史上,早已是“劣迹斑斑”。早在2006年,它就曾参与推翻他信;2014年,又解散了英拉政府。其成员任命权高度集中在保守派构建的制度闭环中,所体现的并非司法独立,而是对“政局震荡最小化”的维护倾向。在这次事件中,它再次成为了保守势力的工具,为“暂停佩通坦”的裁定背书。

对于如今在泰国体制边缘操盘的旧势力来说,这一结果早已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他们无需再动用武力,仅靠法律这张“遮羞布”,就足以完成一次非军事政变,悄无声息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节点之谜:旧权力为何选择此时动手?

理解这场制度性打击的时间节点,远比理解它的形式更为重要。在泰国政治中,政变并非偶发事件,而真正难以预测的,是它选择何时出手。

佩通坦上任不到一年,宪法法院便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暂停总理的“扳机”。这背后显然不是对突发事件的被动应对,而是旧权力基于更深层的政治判断做出的决策。泰国旧权力对“妥协窗口”已不再抱有幻想,甚至认为继续拖延将带来结构不可逆的风险。

2023年他信回国,曾一度被外界视为军方、王室与为泰党之间某种“和解姿态”的表现。他服刑一天即被假释,这一象征性安排让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软性妥协的开端——钦那瓦家族放弃对权力的直接控制,以名义支持佩通坦为代表的新一代“温和派”掌权,而保守集团则以退让为形式保全制度权威。

然而,这场妥协更像是一场没有条款的停火协议,没有实质性的边界划定,更没有明确的权力归属分界。佩通坦赢得2024年大选后,她的执政节奏与政策态势,很快突破了保守派对“温和继承者”的预期。

她主导的数字钱包政策,绝非简单的财政补贴,而是一次大胆的行政改革尝试。该政策绕开了传统预算委员会和中间派议会程序,实现了行政直通,背后意味着地方财政与中央利益分配路径的重构。在外交层面,她主张加强与柬埔寨、老挝的区域合作,试图用发展议程对冲长期以来对西方安全体系的依附关系,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而在内政中,她对地方军区越权干预的批评,虽言辞克制,却在体制内形成了严重“出位”的认知。

这三点动作,如同三把利刃,直击旧秩序的核心利益:财政、外交、军事。在旧秩序看来,佩通坦已不再是可控的政治代理人。他们意识到,一旦让她将财政、行政和外交的主导权系统整合,自己将再无清除空间。而录音门事件,则恰好为旧势力提供了“清除”她的技术出口。

洪森通话本质上是一次外交礼仪性质的沟通,但佩通坦在通话中对第二军区司令的表态,打破了军队内部对“文官保持沉默”的不成文默契。这一动作虽在政治判断上影响有限,但对权力系统的心理刺激极大,成为了旧势力发动攻击的导火索。

联动机制:参议院与法院的“制度清除”精密样板

这一次“暂停总理”的操作,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政变,却具备了泰国政治中最经典的结构特征:合法形式背后的非法合意。它由参议院提请、法院裁定,构成了一个宪法意义上的“制度闭环”,但在执行意图上,它所表达的从来不是中立法治,而是一种压制性权力工程的细致延续。

宪法第160条被再次激活,该条规定内阁成员必须“行为端正,不危害国家体制”。这一条文堪称泰国政治中最易被工具化的模糊条文,它既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违法行为标准,也不是行政规则中的可量化指标,而是一个可根据政治氛围任意解释的道德性指控。过去几年,该条文曾被用于打击反对派政党、约束言论空间,如今再次应用于佩通坦,更像是一种“形式套件”,其内容可根据权力意志灵活替换。

法院的构成,更使这一决策失去了应有的程序中立性。九名法官多数由军方主导时期的机制产生,他们在裁定案件时,不是在依据法律判断什么是合法,而是在评估什么是“稳妥”。当政治动员与行政主张之间出现矛盾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暂停后者,以换取制度“表面稳定”。这一次,也不例外。

而这种处理模式所体现出的根本问题在于:泰国政治已陷入一种极端依赖“制度代替军队”的治理幻觉中。参议院发起,法院落锤,表面是分权制衡,实则是权力集中。在军方逐步淡出公开政变舞台之后,这套“程序中止机制”成了保守结构维系政权排他性的最后武器。

暂停佩通坦,并非因为她威胁了国家体制,而是因为她威胁了体制内部长期依赖的那套既得利益路径。她在触碰财政、行政、舆论三个权力接口的同时,也打开了原本被视为“军方保留地”的政治领空,让旧势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权力潜逻辑:军方与王室的“幕后操控”

在整个“暂停”事件中,军方没有发布任何正式表态,王室更是保持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毫无作为,恰恰相反,这种静默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表态。

在泰国,真正决定政局走向的,往往并不是谁在台前说了什么,而是谁在台下什么都没说。佩通坦之所以被暂停职务,不是因为她说错了话,而是因为她开始触碰了两股始终在暗中调度国家权力分布的系统——军队的辖区逻辑和王室的权威神圣性。

泰国军方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装力量,更不是只听命于民选政府的行政分支。自1932年泰国结束绝对君主制以来,军方通过多次政变早已将“执政”纳入自身历史传统。但在近十年,它逐渐转向低姿态运作,把主动出兵、强行接管的高成本方式让位于制度渗透、舆论调度与军区自治。而这一机制的存在基础,就是军方保有对地方政务与国家安全叙事的部分主权。

佩通坦的发言之所以成为问题,关键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她破坏了这种默认边界。她在通话中对第二军区司令的批评,虽未点名,却明确表达出文官系统对于军方干预的警觉。对军队而言,这是政令体系中一次非正式但极其明确的权力挑战。而这种挑战,不需要回应,只需要迅速反制。一旦军队发现,文官内阁试图重构地方治理主导权、重组行政层级的财政分配机制、并绕过军区施政逻辑,那么所有沉默都可以转化为系统性报复。

王室的角色则更为微妙。近年来,泰国王室极少公开干预政局,但这并不代表它失去了政治功能。相反,它将自身从权力调度者转换为权力的合法性生产者。每一次制度性的清除,几乎都在王室默许下完成。王室不需要亲自出面,只要不反对、只要不赦免,就已经是信号的释放。在此次事件中,正是王室的沉默构成了对法院“合法性清洗”路径的间接授权。

当军方与王室达成默契,法院与参议院便能迅速合流。这种运作逻辑,不需要明文指令,也不需要密令传达,它建立在二十年清除经验的制度默契之上,成为泰国政治中一股强大而隐蔽的力量。

时代洪流:一纸裁定能否挡住?

制度暂停佩通坦,无疑是保守集团为自身争取的一次喘息机会。但这只是处理一个人的手段,无法解决他们面对的更大问题:钦那瓦家族的政治功能性从未真正被替代。他们之所以反复被打击,又反复回归,并非靠人设光环,也不是因为群众情感,而是因为泰国这个国家长期缺乏一个能够同时处理民意、经济与分配问题的稳定结构,而钦那瓦家族恰好填补了这个功能真空。

军方可以凭借武力统治,但缺乏治理能力;王室可以授权,但无法直接运作国家事务。而他信、英拉、再到佩通坦,每次上台都以一套完整的政策路径入局,从医疗改革到区域合作,从财政刺激到数字平台,他们不断把治理带回国家中心,为泰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在泰国,制度之所以不断用法律清除钦那瓦家族,不是因为他们违法,而是因为他们太合法了:合法地得票,合法地执政,合法地分配公共资源。而这些,恰恰是军方与王室在当代泰国宪政结构中最无法提供的部分。他们不能被容忍,是因为钦那瓦家族不断让其他权力显得多余。

这种结构性矛盾无法通过个人清除解决。流放他信,解散英拉,暂停佩通坦,但却无法禁止社会对政治效率的期待,更无法禁用人民对实质性治理的感知。当权力失去交付能力,就只能不断地制造“暂停”,试图以此维持自己的统治。

佩通坦被停职,但她所代表的那一套能动员、能运作、能回应、能兑现的政治路径,仍然在泰国大地流动。在泰国宪法法院宣布裁定的那一刻,她的TikTok账号仍在涨粉,她的短视频播放量仍在刷新纪录。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人民对她的支持并未因这一裁定而动摇,时代的发展潮流也不会因一纸裁定而逆转。泰国旧权力能否阻挡住这股时代洪流,仍是一个未知数。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