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中交地产1元甩卖核心业务:断腕自救背后,一场39亿负债的生死突围——*ST中地剥离房开业务谋转型,轻资产之路能否破局退市危机?
当央企中交地产以1元象征性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整体出售时,这场“白菜价”交易背后,实则是一场价值39亿元的负债剥离手术。6月16日,*ST中地(000736.SZ)披露的重组草案揭开了这场资本运作的残酷真相: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将接手一个账面净值-39.19亿元的“负资产包”,为上市公司赢得一线生机。
【1元交易背后:39亿负债窟窿与央企“输血”】
根据评估报告,此次转让的标的资产涵盖房地产开发全链条,包括16家子公司控参股权、超百亿应收款项及等额负债。看似“白菜价”的1元定价,实则暗含玄机——标的资产经评估后净值仍为-29.76亿元,较账面值“增值”24.06%,意味着接盘方需承担巨额历史包袱。
“这本质上是一场母公司中交集团的‘输血式’救援。”资深投行人士指出,通过承接负资产,控股股东既避免了上市公司因资不抵债直接退市,又为后续资本运作腾出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交地产总资产达1076.98亿元,但归母净资产已跌至-35.79亿元,触碰退市红线。
【三年巨亏68亿:地产寒冬中的央企困局】
中交地产的坠落轨迹,折射出行业深度调整期央企的生存窘境。财报显示,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0.34亿元骤降至-51.7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68亿元;销售金额更是遭遇“膝盖斩”,从458.82亿元断崖式跌至156.4亿元。
“房地产开发的重资产模式在寒冬中暴露致命缺陷。”中指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高负债、高周转模式遭遇市场下行,中交地产资产负债率长期徘徊在90%以上,利息支出吞噬利润,最终陷入“卖房越多、亏损越重”的恶性循环。2025年4月,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无法在2025年扭亏,将面临强制退市。
【轻资产转型:物业红海中的突围赌局】
剥离房开业务后,中交地产将战略重心转向物业服务和资产管理等“轻资产”领域。公司宣称,此举可降低负债率、减少信用风险,并抵御行业周期波动。但现实挑战严峻:
规模断崖式收缩:重组后总资产及营收预计大幅缩水,或跌出行业百强榜单;
新赛道竞争激烈:物业服务领域已形成万物云、碧桂园服务等巨头,毛利率持续承压;
资产运营能力待考:商业管理及自持物业租赁需长期培育,回报周期远超传统开发业务。
“轻资产不是避风港,而是新战场。”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警示,中交地产需在物业增值服务、商办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陷入“旧包袱未去、新引擎难启”的尴尬境地。
【央企改革样本:剥离主业的是与非】
作为首家剥离房地产开发主业的央企,中交地产的“壮士断腕”具有标杆意义。一方面,这反映出监管层对央企“聚焦主责主业”要求的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传统地产开发模式在市场变局中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交集团并未完全放弃地产业务。接盘方中交房地产集团仍保留地产开发资质,未来或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实现“轻重分离”。这种操作模式,为其他深陷困境的央企地产平台提供了“保壳求生”的参考路径。
当1元交易落锤,中交地产的命运已与轻资产赛道深度绑定。在这场退市边缘的生死赌局中,央企能否在物业红海中完成蜕变,仍需时间检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