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锅行业正迎来一位新的IPO有力竞争者。6月16日晚,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以“毛肚 + 菌汤”为鲜明差异化定位的河南火锅品牌,有望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成为第三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火锅企业。
从安阳小店到全国布局:高端下沉的崛起之路
回溯往昔,24年前巴奴在河南安阳街头悄然起步,彼时不过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然而,凭借着79元一份的特色毛肚,巴奴成功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截至目前,其直营门店已在全国39座城市落地生根,总数达到145家。值得注意的是,近八成门店扎根于二线及以下城市,仅在河南老家就拥有53家门店,堪称高端火锅下沉市场的领军品牌。
招股书数据显示,巴奴在2024年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实现营收23.07亿元,净利润1.23亿元,近三年叠加2025年一季度累计净利润更是超过2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巴奴在中国火锅市场排名第三,占据约0.4%的市场份额;在高端火锅细分市场,更是以3.1%的份额傲居榜首。
高端双刃剑:流量与争议并存
在餐饮赛道,高端定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品牌带来流量与关注,也意味着要承受更为严苛的标准与审视。巴奴创始人杜中兵一句“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瞬间将品牌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而18元5片土豆的“天价菜品”事件,更是成为消费者口诛笔伐的槽点。人均138元的客单价,比海底捞整整高出40%,不少消费者反馈“贵且吃不饱”,这让巴奴的高端形象面临严峻考验。
扩张下的资金链隐忧:缺钱扩张却高额分红
在狂奔扩张的道路上,巴奴的现金流正面临着极限考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现金余额不足2.5亿元,却背负着7.56亿元的流动负债。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资金如此紧张的情况下,2025年1月巴奴仍向股东宣派7000万元股息,创始人杜中兵夫妇因持股83.38%成为最大受益方。这种“缺钱扩张却高额分红”的操作,无疑让市场对其资金链的健康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差异化突围:从产品到战略的转型之路
巴奴品牌始创于2001年,从河南安阳起家后,于2009年进入郑州并开启全国化扩张征程。2012年,面对海底捞“变态服务”的强势竞争,巴奴做出了改变命运的战略决策,将品牌名从“巴奴火锅”改为“巴奴毛肚火锅”,主打“毛肚 + 菌汤”产品差异化定位,与海底捞形成错位竞争。
更名后的首年,巴奴郑州门店的翻台率飙升至7次/天,成绩斐然。如今,招牌毛肚已成为门店的顶梁柱,占门店总营收的30%,日均售出10万份,相当于每3位进店顾客就有1人必点,当之无愧的爆款单品。
截至2025年6月9日,巴奴的直营门店网络已覆盖全国39个城市,门店数量达145家。2025年一季度,巴奴毛肚火锅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3%至0.77亿元,这与巴奴持续扩张的战略密不可分。从2022年至2024年,巴奴年净增门店数量持续攀升,分别为11家、25家和35家。
巴奴门店经营利润率也从2022年的15.2%提升至2024年的21.5%。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门店经营利润率为20.7%,二线及以下城市达24.5%,均超过全国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其翻台率也呈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3.0次、3.1次、3.2次、3.7次。
尽管自身表现可圈可点,但与火锅行业巨头海底捞相比,巴奴的规模差距依然显著。2024年数据显示,海底捞平均单店营收约3123万元,单店利润约344万元;而巴奴平均单店营收仅为1591万元,单店利润约135万元,两者差距接近一倍。
翻台率方面,巴奴整体呈上升态势,从2022年的3.0次增长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7次,但与海底捞2024年日均4.1次的翻台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单价方面,巴奴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22年的147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38元,这进一步反映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价压力。
扩张与分红的资金博弈:上市融资的迫切需求
下沉市场优先:独特的扩张布局
与大多数餐饮品牌扎堆一线城市的策略不同,巴奴采取了“下沉市场优先”的扩张方式。截至2025年6月,其145家直营门店中,有78.6%分布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其中河南大本营的53家门店为其提供了稳定的业绩支撑。
这种独特的布局带来了显著成效。财务数据显示,巴奴已实现从2022年亏损约520万元到2024年盈利1.23亿元的华丽转身。2025年一季度,二线城市门店利润率更是达到24.5%,反超一线城市近4个百分点。
营销助力:拉动客流增长
业绩增长的背后,巴奴在品牌推广和营销上投入颇多。2022年 - 2025年前3个月,公司的广告及推广开支分别为4608.7万元、7656.7万元、1.01亿元、2422.4万元,合计为2.48亿元。这些投入有效拉动了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的客流增长。
扩张计划:资金需求巨大
在直营体系下,门店规模扩张是巴奴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招股书显示,其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分别新开约40、50、60家直营店,总计开出150家新店,相较2024年末的144家门店近乎翻倍,相当于每周开一家新店。据悉,巴奴单店面积一般在400至800平方米,单店前期投资不超过500万元,整体扩张计划总计需投入7.5亿元资金。
现金流状况:表面良好实则承压
从现金流状况来看,巴奴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2亿元、4.29亿元、4.95亿元和1.49亿元,现金流持续为正,表面上看资金状况良好。但公司正处于扩张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新店开设、设备采购等方面。如果未来融资渠道受限,仅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能难以满足扩张的需求。
上市融资:迫在眉睫
面对未来资金的不确定性,上市融资成为巴奴的必经之路。募资主要用于开店、数字化升级、供应链加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面对行业竞品的低价竞争,巴奴亟需通过IPO融资推进规模扩张,并完善供应链体系,以构建低成本优势实现降价闭环。
资本对赌:压力如影随形
然而,巴奴的上市之路也伴随着严峻的资本对赌压力。虽有番茄资本等投资机构的资金加持,但也附带了严苛的时限要求。根据招股书披露,若巴奴毛肚火锅未能在2029年12月1日前实现上市,投资方有权要求其回购全部或部分持股。
截至2025年3月31日,巴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43亿元,但面临7.56亿元的流动负债压力。由于在融资过程中向投资方授予了赎回权等特殊权利,产生了3.08亿元的赎回负债,这一数额已经超出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
高额分红与股权激励:资金运作引关注
一边是扩店面临资金压力,一边却毫不吝啬地进行高额分红和股权激励,巴奴的资金运作策略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2025年1月,巴奴向股东宣派7000万元股息,作为股东收益回报,将公司盈利部分分配给股东。其中,杜中兵及其配偶因持有83.38%股份,成为最大受益方。
与此同时,2022 - 2024年巴奴累计股份支付开支达6250万元(2022年2190万元、2023年1720万元、2024年2340万元)。巴奴为了奖励核心团队,以股份或股份期权等形式给予员工的报酬,目的是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
“一边找钱扩张、一边高额分配”的操作,难免让市场对其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门店扩张带来的增长红利消退,营收与利润增速极可能陷入停滞。对巴奴而言,如何在激进扩张与财务稳健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资本对赌压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上市之路上必须直面的关键挑战。
高价之困与竞争夹击:转型迫在眉睫
行业“内卷”:存量竞争激烈
在这场存量竞争中,火锅行业的“内卷”尤为激烈。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达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3%,看似一片向好,实则背后是超800万家餐饮门店的残酷搏杀。据天眼查数据,仅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企业注销量几乎达到2023年全年的八成。
降价策略:巧妙应对消费降级
当海底捞客单价降至97元、凑凑关闭超73家门店收缩战线时,一直坚守高端路线的巴奴也难以独善其身。不过,巴奴的降价策略颇为巧妙,通过单店推出“9.9元当季蔬菜拼盘”、人均98元的“午市套餐”,以及增加猪肉类、时令蔬菜等平价选择,实现了结构性降价,既迎合了消费降级趋势,又维护了品牌的高端形象。
高价争议:品牌形象受损
“贵”是巴奴甩不掉的标签,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从未停歇。此前,创始人杜中兵“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的言论曾引发舆论哗然;5片土豆18元的“天价土豆”事件,以及旗下子品牌超岛自选火锅售卖“假羊肉”的风波,更是将巴奴的“高价”问题推到风口浪尖。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消费者对巴奴“贵且分量小”、“人均超200仍不饱”的吐槽屡见不鲜,高昂的价格限制了消费群体的扩大,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高端化困境:价值匹配难题
尽管杜中兵始终强调“产品主义”不会降价,但在高端餐饮遇冷、平价餐饮快速扩张的当下,品牌若要长久发展,持续复购才是关键。高价与价值不匹配的矛盾,正使高端化叙事难以为继。
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待强化
巴奴凭借高端定位成功突围,但在市场份额上并未形成绝对优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巴奴在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中排名第三、在中国品质火锅市场中排名第一,但其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4%、3.1%。如今,捞王(粤式火锅)递交港股招股书、七欣天(海鲜火锅)冲刺IPO,火锅赛道竞争正在加剧。
差异化策略:护城河效应减弱
从商业逻辑看,巴奴以高品质毛肚为核心爆品锁定“高消费”群体,通过自建底料研发基地、中央厨房等构建产业链差异化优势。这套“锁客户、找痛点、推爆品、延链条、增特色、强链条”的模式或许存在一定的强壁垒,但当差异化策略遭遇市场低价冲击时,技术壁垒的护城河效应也会逐渐减弱。
品牌建设:强化特色是关键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巴奴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明确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特色,若无法持续强化差异化优势,其市场份额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进一步挤压。
消费趋势:性价比成为核心逻辑
大众消费趋势已悄然转向“性价比感知”的核心逻辑。2025年一季度巴奴客单价138元,较2024年海底捞97.5元高出41.5%,即便对比同属中高端赛道的凑凑123.5元,仍存在12%的价差,高端定位与大众消费需求的矛盾愈发凸显。
转型尝试:高端品牌的多元化探索
面对这一变化,各大高端火锅品牌纷纷通过开发子品牌、自助餐等形式谋求转型。部分海底捞门店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凑凑推出“凑凑煮茶”切入下午茶消费场景,提升空间使用效率。这意味着,高端火锅若不能降低消费频次门槛、创造更多用餐场景,很难仅靠产品溢价实现增长。
火锅江湖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对决。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撕开了巴奴的护城河,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巴奴毛肚火锅在高端突围的道路上,既面临着资金链、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也迎来了上市融资、转型发展的机遇。未来,巴奴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