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高温背后的致命威胁
2025年夏季,全球多地持续突破历史极值的高温天气,让“热射病”这一医学术语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急症。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权威研究,系统解析热射病的前兆信号,并给出科学预防策略。
二、热射病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定义:
热射病(Heat Stroke)是因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核心体温急剧升高(通常≥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多器官损伤的致命性综合征。其分为两类:
经典型热射病(CHS):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孕妇,因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且体温调节能力差引发。
劳力型热射病(EHS):常见于高温下高强度运动的青壮年,如军人、运动员、建筑工人等,因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
病理机制:
核心环节:高温引发体温调节中枢失效,热量蓄积导致细胞损伤。
级联反应:
肠道通透性增加:高温破坏肠黏膜屏障,内毒素入血。
肝脏清除能力下降: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受损,内毒素进入体循环。
全身性炎症反应:内毒素激活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炎性因子,引发“类脓毒症”反应。
凝血功能障碍:炎症诱导微血栓形成,消耗凝血因子,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多器官衰竭:脑、肝、肾、心肺等器官因缺血缺氧或直接热损伤而功能衰竭。
三、热射病的前兆:早识别是救命关键
根据2025年《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热射病发生前常出现“三联征”,需高度警惕:
(一)核心体温异常升高
腋温≥39℃:此时已提示热储备耗竭,需立即干预。
直肠温度≥40℃(黄金诊断标准):反映核心体温,需通过肛门测温准确获取。
皮肤表现:初期潮红伴大量出汗,随后转为无汗、皮肤干热灼手(汗腺衰竭标志)。
(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早期表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进展期:谵妄(胡言乱语)、幻觉、行为异常(如攻击性动作)、抽搐(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危重信号:嗜睡、昏迷、瞳孔对称缩小,或大小便失禁。
(三)脱水与电解质失衡
口渴难耐:身体发出缺水警报,但饮水后仍无法缓解。
肌肉痉挛:四肢、腹部肌肉阵发性疼痛性抽搐(因低钙、低镁引发)。
乏力与呕吐:血容量不足导致脑部灌注下降,伴随恶心、喷射状呕吐。
(四)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异常
心跳过速:心率>130次/分,试图通过增加输出量维持循环。
血压波动:早期因代偿性血管收缩可能升高,后期因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
呼吸急促:为增加散热,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五)特殊人群的隐性信号
老年人:可能无典型高热,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跌倒。
儿童:易出现皮肤大理石样花纹、持续哭闹或异常安静。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可能仅以低血糖样症状(如冷汗、心悸)首发。
四、远离热射病的科学预防策略
(一)环境管理:避开“高温陷阱”
减少暴露时间:
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通风或使用空调(建议26-28℃)。
户外工作者采用“做两头、歇中间”策略,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
建立预警系统:
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健康指数”,红色预警时避免非必要户外活动。
社区、工地等场所配备温度监测设备,当环境温度>37℃时启动应急预案。
(二)科学补水:不止于“多喝水”
主动饮水:
定时饮水(每15-20分钟100-150ml),避免口渴时才喝水。
高强度运动者需补充含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钠浓度控制在50-100mmol/L。
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人:每日饮水1500-2000ml,分次少量饮用。
慢性肾病患者:遵医嘱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水中毒。
(三)穿着与装备:细节决定安全
衣物选择:
浅色、宽松、透气材质(如棉、麻),避免化纤衣物阻碍散热。
户外工作者佩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防晒袖套保护四肢。
降温工具:
随身携带迷你风扇、冰巾,或使用降温背心(内置冰袋)。
车辆内配备遮阳板,避免儿童或宠物滞留车内。
(四)热习服训练:提升耐热能力
渐进式适应:
需进入高温环境工作者,提前10-14天进行热习服训练。
初始温度30℃,每日递增1-2℃,训练强度由低到高(如从散步逐渐过渡到负重行走)。
监测指标:
训练期间核心体温<38.5℃,心率<最大心率的80%(最大心率=220-年龄)。
出现头晕、恶心时立即停止,转移至阴凉处休息。
(五)高危人群的特别防护
老年人:
子女每日通过电话或上门确认老人状态,检查空调是否正常运行。
避免独居老人在高温天进行做饭、洗衣等家务。
儿童:
幼儿园、学校配备体温监测设备,午睡时增加巡视频次。
避免在车内放置玩具、零食,防止儿童主动进入车辆。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因脱水引发酮症酸中毒。
心血管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避免高温诱发心绞痛。
(六)现场急救:黄金30分钟的生死较量
立即脱离热环境: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平卧并抬高下肢10-15cm以促进回心血量。
快速降温:
首选方法:用20-30℃温水擦拭全身,重点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用冰袋冷敷。
次选方法:将患者浸泡在15-20℃水中(水面不超过胸口),同时用风扇吹拂加速蒸发。
禁忌:避免酒精擦浴、冰水浸泡(可能引发寒战反跳性产热)。
补充液体:
意识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每次≤200ml);昏迷者禁止经口喂水,需建立静脉通道。
紧急送医:
降温同时拨打120,告知患者核心体温及症状。
转运途中持续监测体温,维持直肠温度38-39℃(过度降温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五、结语:热射病可防可治,关键在“早”
热射病并非不可战胜的“高温杀手”,其预防与救治的核心在于一个“早”字:早期识别前兆、早期脱离热环境、早期有效降温。公众需摒弃“中暑是小事”的误区,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等高危人群,更需建立科学的防护意识。
2025年的高温天气仍在继续,但通过环境管理、科学补水、热习服训练等综合措施,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热射病的危害降至最低。记住:每一次对前兆的敏锐捕捉,每一次对降温的果断执行,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守护一个家庭的完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