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揭示了学前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革:全国幼儿园总数较上年锐减2.04万所至25.33万所,在园幼儿规模萎缩534.7万人至3583.99万人,专任教师数量同步减少24.18万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政策扶持重点的普惠性幼儿园亦出现1.52万所的显著缩减,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在适龄儿童数量持续走低的新常态下,正面临办学模式转型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考验。
少子化浪潮下的学前教育阵痛
在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滑的宏观背景下,学前教育资源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规模扩张模式遭遇瓶颈,部分地区出现"双降悖论":一方面幼儿园因生源不足被迫关停,另一方面在园幼儿家庭却面临入园距离增加、保教成本上升的新困境。这种矛盾暴露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问题——当适龄儿童数量进入下行通道,简单的数量裁撤非但未能转化为质量提升,反而加剧了区域教育公平的失衡。
小班化改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国际经验表明,小班化办学是应对少子化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我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明确提出"控制班级规模,逐步降低师幼比"的改革方向,但政策落地仍面临三重掣肘:
编制刚性约束:公办园教师编制核定仍沿用生师比标准,导致幼儿园合并潮中非编教师首当其冲,优质师资加速流失。
成本分担机制缺失:小班化需要配套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调整,而多数地方财政仍按原标准拨付,园所运营难以为继。
质量评估体系滞后:现有督导评估侧重硬件达标,对师幼互动、课程实施等过程性质量指标缺乏刚性约束。
托幼一体化:部门壁垒与投入困局
作为国家层面力推的改革举措,"托幼一体化"在实践层面遭遇体制机制梗阻:
条块分割痼疾:0-3岁托育服务由卫健部门主导,3-6岁学前教育归口教育部门,部门利益协调成本高企。
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公办园增设托班面临编制核定、收费定价等政策空白,民办园则因托育服务公益属性与市场定价矛盾陷入两难。
专业支撑体系薄弱:全国仅12%的幼师接受过0-3岁保教培训,托育服务师资缺口达37.8万人。
破局之道:构建普惠学前教育新生态
面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亟需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一,建立动态适配的办学标准体系
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小班化办学纳入等级评估核心指标,明确到2027年实现县域内公办园平均班额降至25人以下。
制定差异化师资配置标准,建立"基础编制+周转编制+购买服务"的多维供给模式,确保小班化后师幼比不低于1:5。
第二,完善托幼一体化的政策保障机制
建立教育、卫健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县级层面统一托育服务规划布局,试点"两证合一"的准入管理。
设立托育服务专项补助,对提供普惠托位的幼儿园按实际入托人数给予生均500元/月的运营补贴,同步完善托育服务收费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构建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模型
将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从当前的4.2%提升至2030年的7%,重点向小班化改造、托育服务供给倾斜。
探索"生均基准定额+班额调整系数"的拨款方式,对实施小班化的幼儿园按班额降幅给予10%-20%的增量补助。
第四,培育专业化的师资培养体系
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0-3岁保教模块,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式托育师资培养通道。
实施"全员轮训计划",力争三年内完成在职教师托育服务能力全覆盖培训。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学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小班化办学与托幼一体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破解少子化时代教育供需矛盾的必答题。唯有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方能将生源减少的危机转化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契机,构建起覆盖0-6岁儿童的普惠优质托育服务体系,为应对人口变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