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启动新一轮高水平金融开放战略,重磅推出涵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数字货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等八大领域的系统性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一、构建金融数据中枢,打造市场透明化基石
首项举措直指金融市场底层架构升级:央行将主导建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实现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全品类交易数据的高频聚合与多维分析。该中枢不仅将为金融机构提供实时风险监测工具,更将赋能宏观调控精准施策,构建起穿透式金融监管的"数字底座"。
二、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突破,设立专属运营枢纽
作为本次开放政策的标志性动作,央行批准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该中心将承担三大战略使命:一是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对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等国际平台;二是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的数字金融产品,试点数字债券、智能合约支付等创新应用;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字货币监管框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和规则保障。
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市场化征信生态
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央行将批准设立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该机构将突破传统征信数据维度,整合消费、支付、社交等多源数据,开发差异化信用评估模型,形成"公共信用档案+市场化评分"的双轨服务体系,助力普惠金融精准滴灌。
四、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离岸贸易金融破局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启动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实施"三位一体"政策包:建立离岸业务独立账户体系,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推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离岸贸易税收安排,着力打造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
五、自贸离岸债创新登场,拓宽"一带一路"融资渠道
遵循"资金来源境外、融资主体境外"原则,央行将推出自贸离岸债创新品种。该产品采用国际评级标准,允许"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项目主体以人民币或外币发行,同步打通港澳、新加坡等离岸债券市场,构建起服务双向开放的"债券通"新通道。
六、自贸账户功能升级,构建跨境资金"高速公路"
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将迎来3.0版迭代:一是扩大跨境资金池适用范围,允许优质企业实现本外币一体化调拨;二是试点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白名单制度;三是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实时清算,助力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
七、结构性工具创新集群,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在上海率先落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含三大创新方向:开发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产品,实现贸易单据全流程上链验证;推出"跨境贸易再融资"专项计划,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避险融资方案;扩容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清洁航运、绿色贸易纳入支持范围,并试点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机制。
八、外汇期货破冰在即,完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箱
央行将联合证监会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筹备,首批拟推出欧元兑人民币、美元兑离岸人民币等期货品种。此举将填补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空白,与现有的外汇掉期、期权等产品形成互补,为超过10万家涉外企业提供全谱系汇率避险工具。
战略意义深远,开放格局重塑
这八项举措构成"基础设施-制度规则-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开放体系,既包含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突破,也涵盖传统金融业态的深度革新。业内专家指出,此轮开放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跃升,加速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投融资货币、储备货币转型,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一个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