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跨境支付通在深圳正式上线,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双向跨境汇款迈入“零费用、秒级到账”的新时代。当日,全国首笔跨境支付通业务落地深圳,深圳居民房女士通过招商银行App向香港留学的女儿汇款1万元人民币,香港市民叶先生也通过中银香港手机银行完成北向汇款,均实现即时到账且无手续费。这一创新支付工具的推出,不仅简化了跨境汇款流程,更对深港经济融合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跨境支付通核心功能解析

1. 零费用、秒级到账,颠覆传统跨境汇款模式
传统跨境汇款需填写SWIFT代码、收款人地址等信息,流程繁琐且耗时数小时。而跨境支付通通过银行手机App即可完成操作,用户仅需输入收款人电话号码或户名与账号,款项可在1-2分钟内到账,且全程免手续费。例如,房女士通过招商银行App汇款至香港,叶先生通过汇丰银行汇款至内地,均体验到“一键直达”的便捷。

2. 灵活币种选择,满足多样化需求
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到账币种为人民币或港币。若选择港币到账,银行将按实时汇率自动转换。这一设计兼顾了汇率波动风险与用汇灵活性,尤其适合跨境消费、留学等场景。

3. 严格交易限额,平衡便利与风险

香港居民:每日汇款上限1万港元,年度上限20万港元(按参与机构单独计算),独立于现有每日8万元人民币同名汇款限额。

内地居民:受现行个人年度购汇便利化额度5万美元限制,部分银行(如工商银行)设置单笔1万元人民币限额。
限额设计既保障了小额高频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也防范了大规模资金流动风险。

参与银行与操作流程

1. 覆盖深港两地12家主流银行

内地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香港银行:中银香港、东亚银行、建银亚洲、恒生银行、汇丰银行、工银亚洲。
各银行将跨境支付通功能嵌入手机App,如招商银行在“跨境金融”模块下设置独立入口,汇丰银行则将其列入“转账”功能列表,操作路径清晰便捷。

2. 差异化操作体验

内地银行汇款:汇出币种固定为人民币,到账币种可选人民币或港币,但均占用5万美元年度购汇额度。

香港银行汇款:汇出币种可选人民币或港币,收款币种仅支持人民币,需填写收款银行、账户、姓名及汇款目的等信息。

深港跨境支付互联互通背景

1. 长期试点积累经验
央行深圳分行自1998年起探索深港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先后推出深港票据联合结算、外币实时贷记、跨境人民币清算等业务。2024年深港跨境收支达617.8万笔、9536.7亿美元,资金清算效率显著提升。

2. 创新支付方式助力消费便利
此前,央行深圳分行已推出跨境代理见证开户、“外包内用”和“外卡内绑”等服务,便利香港居民在深消费。截至2025年5月,香港居民在深开立银行账户超321万户,其中跨境代理见证开户超41万户,累计交易近351亿元。

战略意义: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

1. 提升经贸与人员往来效率
跨境支付通直接回应深港“南下北上”消费需求,为跨境贸易、留学、旅游等场景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解决方案,有助于深化两地经济联动。

2. 强化深圳金融枢纽地位
作为跨境支付通的转换中心,深圳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创新,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角色,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跨境支付通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币种,结合实时汇率转换功能,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跨境支付通有望进一步优化汇率透明度、拓展至更多币种与场景(如跨境电商、投资理财),并逐步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一体化支付网络。

这一创新不仅重塑了跨境金融生态,更为深港融合与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