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CBD的写字楼里,80后白领李华的电脑屏幕闪烁着基金净值曲线。这位月薪2万的金融从业者,正经历着中国第一代个人养老金账户持有者的典型心路:2022年开户时踌躇满志,首年遭遇5.6%的亏损后彻夜难眠,2024年股市反弹才勉强扭亏为盈。账面上1.52%的累计收益,映照着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在低利率时代面临的现实拷问。

房贷与养老金的赛跑
李华的养老焦虑并非个例。当个人养老金账户在2024年底覆盖7279万开户人群时,更多年轻人却在房贷重压下选择观望。90后职场人赵燕的账本清晰刻画着这种矛盾:商贷利率3.3%、公积金利率2.8%,而市面上能稳定跑赢房贷利率的理财产品凤毛麟角。"即便养老金收益达到5%,扣除房贷成本后实际回报率连2%都不到,还要锁死到退休才能取用。"她的纠结折射出城市新中产的普遍困境——在还贷周期与养老储备期高度重叠的30年里,如何平衡当下负债与未来保障?

这种矛盾在数据层面更为直观:个人养老金试点三年,缴存资金规模仅470亿元,不足公募基金总规模的0.3%。即便2025年全面推开后开户数有望突破1.3亿,但大量账户沦为"休眠户",许多人在领取开户礼后便再无缴存动作。某城商行理财经理透露:"我们行有30%的客户只存了12000元政策上限金额,此后两年零操作。"

低利率时代的资产荒
个人养老金的困境,本质是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的全球性难题。当前账户可投资的928只产品中,固收类占比超六成:

储蓄类产品:六大行五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1.99%,较2022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保险产品:年金险预定利率从3.5%腰斩至2.5%,去年停售的3%利率产品成"绝版"

理财产品:24只满一年产品平均收益3.4%,仅略高于五年期LPR

基金产品:297只基金近两年平均收益1.15%,1/3产品仍处亏损状态

这种收益结构让年轻人陷入两难:固收类收益难敌通胀,权益类波动又超出风险承受能力。李华账户中80%的权益基金配置,在2023年市场下跌时曾让他寝食难安;而赵燕这样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则看着2.8%的公积金利率感叹:"连房贷都跑不赢,存养老金图什么?"

破局之路:权益投资与产品创新
面对困局,养老金融专家开出三剂药方:

提高权益配置比例:当前基金类产品仅占缴存规模19%,远低于海外成熟市场40%的均值。兴证全球基金林国怀指出,需通过FOF降低波动率,"让投资者在市场低位时拿得住"

拓展另类投资:建议引入REITs、黄金等抗通胀资产,某基金公司已试点将新股战略配售资源向养老FOF倾斜

政策创新:参考海外经验,探索养老金提取期税收递延、提前支取硬性条款等制度设计

监管层动作已在加速:2025年4月,国债被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尽管收益率随行就市下行,但其信用资质仍具吸引力。某股份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预计:"当超长期特别国债进入产品池,可能引发新一轮开户潮。"

养老储备的"不可能三角"
在房贷、消费、养老的三重挤压下,中国年轻人正面临独特的养老困境。李华的账户曲线,赵燕的房贷账单,共同勾勒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成长阵痛:在低利率时代,如何平衡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当70后靠房产增值养老,80后90后是否要接受"低收益换确定性"的新常态?

答案或许藏在时间维度里。正如李华所言:"现在亏5%心疼,但想到这是给30年后的自己存钱,心态就平和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个人养老金账户承载的不仅是投资收益,更是一代人对老龄化社会的风险对冲。当00后开始讨论"以房养老"还是"以基养老",这场静悄悄的养老革命,才刚刚开始。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