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坐落于京师学府核心区海淀,是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行列。作为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大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现系九校联盟(C9)、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等国际顶尖学术共同体核心成员,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和"思想自由的摇篮"。
【百年文脉:砥砺奋进 薪火相传】
其历史可追溯至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创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北京大学,开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与清华、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迁至昆明定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烽火硝烟中铸就"刚毅坚卓"的学术丰碑。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率先完成综合性大学转型,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重组,形成文理医工兼备的学科格局。历经百廿余年风雨,始终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培育了一代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学科体系:文理医工 交融创新】
截至2025年,学校构建起7大学部、11个学科门类、137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涵盖49个专业类,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同发展的学术生态。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7个、硕士授权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4个,国家一流学科数量达49个,构建起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链条。在校生规模48,587人,专任教师3,804人,师生比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占比超40%,铸就高水平师资方阵。
【育人体系:启智润心 英才辈出】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01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育人模式。通过"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项目,选拔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子,年均输送超2000名毕业生赴国际顶尖学府深造。同时,依托5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级科研平台,打造"学术特区",支持青年学者在前沿领域开展原始创新。
【科研创新:顶天立地 服务国家】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大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多项技术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40余个,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超千项,科研经费突破百亿元。通过"2011计划""101计划"等创新工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卡脖子"技术攻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全球网络:开放办学 文明互鉴】
学校构建起覆盖50余个国家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与30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主导发起亚洲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通过"未来学者"项目、"一带一路"书院等平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跨文化人才,年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超300场,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话语权。
【使命担当:赓续文脉 领航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京大学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深化"四新"学科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数字与人文"交叉创新计划、"临床医学+X"等战略布局,打造世界顶尖学科高峰。面向2035,学校将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大智慧,在新时代书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